产生的年代:
傈僳族是一个历史悠久、勤劳勇敢、淳朴善良、能歌善舞,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民族。米易县新山乡傈僳族大多于明、清时期从云南丽江地区迁入,自称“傈僳扒”、“山傈僳”、“花傈僳”,聚居于此的傈僳族,世代传承者傈僳族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其历史、建筑、音乐、歌舞、宗教、饮食、民俗等地方民族文化传承至今,基本保留完整,特别是新山傈僳族民间舞蹈保留完整且蕴涵丰富。新山傈僳族人在农闲休息、喜事节庆之时,都会穿上盛装,带上心爱的葫芦笙,在族人领袖的组织下,男女老少聚集在一起,欢快的跳着各种舞蹈。“跌脚舞”就是新山傈僳族民间舞蹈的其中一种,自明、清时期从云南丽江地区迁入就存在并世代传承。
分布区域:
米易县新山傈僳族乡位于米易县与凉山会理县交界地带,方圆面积78.7平方公里,地处横断山脉龙肘山东南部海拔1800
基本内容:
“傈僳族跌跤舞”是傈僳族于明、清时期从云南丽江地区迁入就已存在,这是傈僳族特有的一种传统舞蹈,新山傈僳族民间舞蹈的动作取材于生产劳动、狩猎活动等社会生活内容。新山傈僳族民间舞蹈大致有三种类型:一是模仿动物行动的舞蹈,趣味幽默诙谐;二是源于生产生活的舞蹈,赋予艺术的韵味,表演活泼多变,热情奔放;三是表现战斗的舞蹈,表现勇猛无畏的精神。“傈僳族跌脚舞”就属于源于生产生活的舞蹈。新山傈僳族人在农闲休息、喜事节庆之时,都会穿上盛装,带上心爱的葫芦笙,在族人领袖的组织下,男女老少聚集在一起,欢快的跳着各种舞蹈“跌脚舞”就是其中的一种。
基本特征:
新山“傈僳族跌脚舞”矫健有力,生动活泼、节奏明快、变化多端,一般在一支或数支葫芦笙的伴奏下欢快起舞,也有无伴奏的舞蹈,依靠相互碰脚跟的撞击来掌握节奏,舞蹈队形或围成圆圈、或排成排、或跟随葫芦笙吹奏者随意变换队形,他们的舞蹈下肢动作变幻多端,臂上的动作也较多。
基本价值:
“傈僳跌脚舞”主要流传于米易县新山乡傈僳族一带,具有傈僳族豪放、热情之韵味,为傈僳族所特有,并世代相传。它为我们进行历史学、民族学、民俗学、民族民间舞学、美学等的研究,具有很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名录级别:
该项目已被米易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米易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