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项目 傈僳族跌脚舞

产生的年代:

 

傈僳族是一个历史悠久、勤劳勇敢、淳朴善良、能歌善舞,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民族。米易县新山乡傈僳族大多于明、清时期从云南丽江地区迁入,自称“傈僳扒”、“山傈僳”、“花傈僳”,聚居于此的傈僳族,世代传承者傈僳族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其历史、建筑、音乐、歌舞、宗教、饮食、民俗等地方民族文化传承至今,基本保留完整,特别是新山傈僳族民间舞蹈保留完整且蕴涵丰富。新山傈僳族人在农闲休息、喜事节庆之时,都会穿上盛装,带上心爱的葫芦笙,在族人领袖的组织下,男女老少聚集在一起,欢快的跳着各种舞蹈。“跌脚舞”就是新山傈僳族民间舞蹈的其中一种,自明、清时期从云南丽江地区迁入就存在并世代传承。

 

分布区域:

 

米易县新山傈僳族乡位于米易县与凉山会理县交界地带,方圆面积78.7平方公里,地处横断山脉龙肘山东南部海拔1800-3300的山地区域,因海拔的升高而由暖至寒,形成了“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境内山高谷深,地域奇特,森林密布,景观连续,尤以“千层梯田”、“万亩杜鹃花海”为特色。该区可进入性较好,至214省道18公里,至米易县城28公里,交通条件比较便利。新山傈僳族乡位于米易横断山脉龙肘山半山腰,有2个社区(坪山社区、中山社区),2个行政村(新山村、高隆村),总人口7090人。

 

基本内容:

 

“傈僳族跌跤舞”是傈僳族于明、清时期从云南丽江地区迁入就已存在,这是傈僳族特有的一种传统舞蹈,新山傈僳族民间舞蹈的动作取材于生产劳动、狩猎活动等社会生活内容。新山傈僳族民间舞蹈大致有三种类型:一是模仿动物行动的舞蹈,趣味幽默诙谐;二是源于生产生活的舞蹈,赋予艺术的韵味,表演活泼多变,热情奔放;三是表现战斗的舞蹈,表现勇猛无畏的精神。“傈僳族跌脚舞”就属于源于生产生活的舞蹈。新山傈僳族人在农闲休息、喜事节庆之时,都会穿上盛装,带上心爱的葫芦笙,在族人领袖的组织下,男女老少聚集在一起,欢快的跳着各种舞蹈“跌脚舞”就是其中的一种。

 

基本特征:

 

新山“傈僳族跌脚舞”矫健有力,生动活泼、节奏明快、变化多端,一般在一支或数支葫芦笙的伴奏下欢快起舞,也有无伴奏的舞蹈,依靠相互碰脚跟的撞击来掌握节奏,舞蹈队形或围成圆圈、或排成排、或跟随葫芦笙吹奏者随意变换队形,他们的舞蹈下肢动作变幻多端,臂上的动作也较多。

 

基本价值:

 

“傈僳跌脚舞”主要流传于米易县新山乡傈僳族一带,具有傈僳族豪放、热情之韵味,为傈僳族所特有,并世代相传。它为我们进行历史学、民族学、民俗学、民族民间舞学、美学等的研究,具有很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名录级别:

 

该项目已被米易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米易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傈僳族跌脚舞代表性传承人贺国银

/UploadFiles/Article3/2013/10/20131029152412.jpg

米易县新山乡傈僳族传统舞蹈“跌脚舞”代表性传承人,贺国银,男,傈僳族,19799月出生,米易县新山傈僳族乡新山村八社村民。传承谱系为家传,第一代传承人谷要一(祖父),第二代传承人李金禄(舅爷),贺国银为新山傈僳族“跌脚舞”第三代代表性传承人,代表性传承人级别为县级。

 

祖父谷要一口授心传,舅爷李金禄严格培养,加上天资聪明,贺国银能唱、跳、吹相结合,相关作品《葫芦笙乐曲》、《傈僳山寨的花朵》、《接亲调》、《说理歌》《跌脚舞》等。在继承了老一辈优秀的傈僳族文化精华的同时,又将继承的民族文化传承给下一代,使新山傈僳族独特的民族文化代代相传而后继有人。在过年月、盖房月、花开月、鸟鸣月、烧山月、饥饿月、采集月、收获月、煮酒月、狩猎月、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婚丧嫁娶等,都能用手指或树叶、草叶、葫芦笙吹奏曲子,用优美欢快的舞步表达内心的情感起伏。

 

贺国银05年在新山乡的“三八”文艺活动中,贺国银以葫芦笙伴奏的“锅庄舞”获得了二等奖。2008年被四川省文化厅命名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新山傈僳族“约德节”的代表性传承人以来,整理出了许多的傈僳族男女情歌对唱

 

在平日里,贺国银常带领村里的人载歌载舞,在葫芦笙的伴奏下一起跳起“跌脚舞”。在跳得过程中,贺国银还非常耐心的看村民们的动作,耐心的纠正、教他们。”跌跤舞在”节奏较快、舞步轻盈,情绪激情昂扬。“约德节”期间,贺国银更是活跃在各个场面,歌舞不断、葫芦笙不断、入夜点燃篝火,通宵达旦,欢歌健舞,月起月落,傈僳族青年男女通过跳锅庄、团结舞、薅秧舞、跌脚舞,吹奏葫芦笙、笛子、木叶、单弦、三口弦,对唱山歌等,表达相互的爱慕及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新山傈僳族男女通过歌舞自由地表达内心的真实情感,自由选择、自由恋爱,组合成了一个快乐、幸福、美满的小家庭。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