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项目 苗族绷鼓仪式

苗族绷鼓仪式

 

分布区域:

该项目分部于盐边县红宝苗族彝族乡。红宝乡位于盐边县北部,东经101°29′31.3北纬27°06′17.4东与凉山州盐源县隔河相望,南临共和乡,西、北与国胜乡交界,距县城136公里,距攀枝花市区100公里。主要以生产粮、禽、畜、干果、茶叶、烤烟为主,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属贫困民族乡。红宝乡属南亚热带大陆型干热河谷季风气候,冬寒短,夏春温热长。干、雨季分明,属二半山区,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年均气温17℃左右。

项目公布:2010年9月被攀枝花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攀办函【2010】190号),2011年6月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川府函【2011】19号)

传承人:其代表性传承人是杨顺才,男,苗族,1938年出生、杨发高,男,苗族,1955年出生,被公布为市级第二批代表性传承人,此外,杨发高还被公布为是省级第五批代表性传承人。

产生的年代:

盐边苗族自古以来就认为万物有灵,尤其是死去的先人灵魂仍在,祖先崇拜,自然崇拜很盛行。他们认为祖先是“善”神,应寄予莫大的信任;对天地、日月、山石、水火等加以神话,应崇拜和奠祭。在祀祭活动中,最隆重、规划最大的是“绷鼓仪式”,活动期间要停止一切生产活动、婚礼改期。他们认为只要求得祖先灵魂和诸神的支持和护佑,就能事事如愿,能欣逢太平盛世,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认为绷鼓时敲击木鼓唤醒祖宗的灵魂来享供品,与族人同欢同乐。儿歌唱道:粑粑烧/茵子煮/供祖先/敲木鼓/响咚咚/心靠拢。

基本内容:

绷鼓仪式由苗族中几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发起,组成“主事会”,推选一人为祭司,东巴先生择一“吉日”砍樟树做成长1.3米,直径0.9米的鼓桷,派壮男到“奶头山”山泉边寻找牲畜吃不到、无污染的藤条若干,宰杀黄牛一头取皮,用木材做成圆形“鼓蛋”,带上土灶灰、茶叶水在绷鼓场地搭成绷鼓架。祭司带领3位吹笙人先向宰杀的牛烧纸烧香,用绳子将牛皮、鼓蛋、鼓桷固定在绷鼓架上,涂灶灰和茶水。祭司率领5个吹笙人先拜神灵,再拜祖宗后,由9名男人手持藤条返时针鞭打牛皮,再由7名女人顺时针鞭打,后由每户3个或5个轮流鞭打至牛毛脱光,牛皮发白,主事人用竹蔑圈牢铁钉钉环固定而成。天黑后,祭司率5名吹笙人和一名孤寡老人背鼓与族人一同将鼓送入“公房”,经过屋内外对答后(严禁外族人入内,只说苗语)将鼓吊于横梁,祭司念经文,主事一人击鼓,随着鼓点,祭司与吹笙人围鼓边转边拜,边演唱“斗釜歌”。族人喝酒、吃牛肉、唱歌跳舞通宵达旦。

基本特征:

绷鼓仪式是苗族较为隆重的群众活动,有数千人参与,内容为祀祭、纪念、祝颂。是苗族同胞追求美好生活的历史标志;活动期间的芦笙演奏、锅庄舞、山歌对唱等可谓是“民间艺术展示一地,民族歌舞汇聚一堂”的民间艺术百花园;男女青年在活动中寻求爱情的乐园,以歌舞生情,选择伴侣;同时通过祭祀活动凝聚人心,互相交流,焕发精神,增强民族团结。

基本价值:

绷鼓仪式是苗族同胞的大聚会,进一步增强了民族大团结;绷鼓仪式是苗族传统民俗的大展示,具有历史、民俗、美学诸多方面的研究价值;同时绷鼓仪式的传承也使该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民间文化艺术得以发扬光大。

 

杨顺才

其代表性传承人是杨顺才,男,苗族,1938年出生、杨发高,男,苗族,1955年出生,被公布为市级第二批代表性传承人,此外,杨发高还被公布为是省级第五批代表性传承人。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