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项目 傈僳族取蜂毒及熬毒技艺

产生的年代:

 

傈僳族是一个历史悠久、勤劳勇敢、淳朴善良、能歌善舞,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民族。米易县新山傈僳族大多于明、清时期从云南丽江地区迁入,自称“傈僳扒”、“山傈僳”、“花傈僳”,聚居于此的傈僳族,世代传承者傈僳族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其历史、建筑、音乐、歌舞、宗教、饮食、民俗等地方民族文化传承至今,基本保留完整。“傈僳族取蜂毒及熬毒技艺”就是新山傈僳族的一种独特的传统技艺,自明、清时期从云南丽江地区迁入就存在并世代传承。

 

分布区域:

 

米易县新山傈僳族乡位于米易县与凉山会理县交界地带,方圆面积78.7平方公里,地处横断山脉龙肘山东南部海拔1800-3300的山地区域,因海拔的升高而由暖至寒,形成了“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境内山高谷深,地域奇特,森林密布,景观连续,尤以“千层梯田”、“万亩杜鹃花海”为特色。该区可进入性较好,至214省道18公里,至米易县城28公里,交通条件比较便利。新山傈僳族乡位于米易横断山脉龙肘山半山腰,有2个社区(坪山社区、中山社区),2个行政村(新山村、高隆村),总人口7090人。

 

基本内容:

 

蜂毒,是一种透明液体,具有殊的芳香气味,味苦,呈酸性反应。由于它在采集和精制过程中极易散失。蜂毒极易溶于甘油、水、酸,不溶于酒精。在严格密封的条件下,蜂毒可以保存活性数年不。傈僳族人民用独特的方法取蜂毒和熬毒的技艺,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米易县独特的文化资源。

蜂毒是一种动物毒素,蜜蜂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自卫生武器——蜇针,用来攻击来犯的昆虫及其他动物,使其蜇后麻痹或死亡,因此说蜂毒是一种毒性很强的毒素;人受到100只蜜蜂蜇刺,即可使人中毒,受200-300只蜜蜂蜇刺,可使人致命,根椐蜂毒的药理作用,能使中枢神经受到广泛抑制,心血管系统紊乱、血压下降、呼吸麻痹、导致死亡。

但根据中医“适量为药,过量为毒”的理论,蜂毒则是一种良药,而取蜂毒是傈僳族的一种传统,为了寻找野蜂,傈僳族青年走遍整个大山。他们用小木棍在上面栓一只蚂蚱,然后准备一个用头发打好的活结,上面拴上白色的火草皮,等马蜂来吃蚂蚱。马蜂虽凶狠,可也很傻,典型的顾头不顾尾,这时他们将打好的头发活结向马蜂尾部套去,只顾撕咬的马峰根本没理会这些,为了给捆蜂腰时留出从容的时间,拉几下故意让马蜂啃不着,这次的马蜂是不蜇人的。直至将蚂蚱撕开,抱着蚂蚱残肢,拖着火草皮飞离,傈僳族青年跟着白色的东西追,看落在什么地方,就能找准马蜂巢位置,当晚上的时候,傈僳族男青年就利用工具,将马蜂巢放进随身带的蛇皮口袋里,带回家挂在房屋附近喂养。等到马蜂成熟的时候,把蜂窝装在口袋里,用力摇,马蜂就会疯狂的蜇口袋,等它们把尿洒在口袋里,把马蜂尿倒在瓶子里密封好。就是蜂毒了。

还有一种是牛角蜂,是住在泥土里的,傈僳族人捕捉到蜂巢后,把牛角蜂用夹子夹住,让它把毒针射在瓶子里,接着把蜂毒倒进锅里熬,熬1020分钟后,把它盛入坛里密封好,等它凝固成硬块,就可以做药了。因为蜂毒里有各种各样的花粉,所以蜂毒对神经系统有明显的药理作用,蜂毒中的多肽及磷脂酶A2等具有明显亲神经特性。蜂毒对神经系统产生抗胆碱活性,神经节产生阻滞作用。蜂毒具有明显的中枢性烟碱型胆碱阻滞性能,先引起皮层下部兴奋,后转为皮层和皮层下结构广泛抑制。蜂毒的抗胆碱作用,不公可抑制中枢神经和植物神经系统,还能抑制周围神经系统冲动传导。

蜂毒镇痛效果明显,尤其对慢性疼痛作用最佳,蜂毒可以通过血脑屏障,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扩大痛阈,降低疼痛的敏感性,治疗剂量具有明显的镇静和镇痛作用,蜂毒对神经官能症、偏头痛、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等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蜂毒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用来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历史悠久,蜂毒中多肽类等多种有效成分有抗炎作用。可直接抵制炎症,其抗炎作用比同样剂量的氢化可的权强100倍,同时蜂毒刺激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促使皮质激素释放,产生抗炎作用。还能治风湿及糖尿病等。

用野蜂的尸体来泡酒,被蚊虫叮咬或者疼痛,用来擦拭可以减轻,偶尔小酌一口也可以治疗风湿。

 

基本特征:

 

 傈僳族人民用独特的技艺取“蜂毒”,手法独特,质量可靠,保存长久。傈僳族人民又用独特的技艺“熬毒”,手法独特,质量可靠,保存长久。

 

基本价值:

 

“傈僳族取蜂毒及熬毒技艺”米易县傈僳族人民独特的“民间技艺”,也是米易县独特的民间文化,同时也是米易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要利用好、保护好、发展好这些传统技艺,这样才能促进我县文化事业的发展。

 

名录级别:

 

该项目已被米易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米易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傈僳族取蜂毒及熬毒技艺传承人谷建高

米易县新山乡传统技艺“傈僳族取蜂毒及熬毒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谷建高,性别,男,民族,傈僳族,1978年7月出生,米易县新山傈僳族乡新山村三社村民。
传承谱系为家传,第一代传承人、谷兴友(爷爷)第二代传承人谷友文(父亲)、谷建鲜为“傈僳族取蜂毒及熬毒技艺”的第三代代表性传承人。
谷建鲜从小就看到父亲和爷爷取蜂毒和熬蜂毒,所以谷建高对于这个传统技艺可谓是信手拈来。
蜂毒是一种动物毒素,蜜蜂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自卫生武器——蜇针,用来攻击来犯的昆虫及其他动物,使其蜇后麻痹或死亡,因此说蜂毒是一种毒性很强的毒素;人受到100只蜜蜂蜇刺,即可使人中毒,受200-300只蜜蜂蜇刺,可使人致命,根椐蜂毒的药理作用,能使中枢神经受到广泛抑制,心血管系统紊乱、血压下降、呼吸麻痹、导致死亡。
但根据中医“适量为药,过量为毒”的理论,蜂毒则是一种良药,而取蜂毒是傈僳族的一种传统,在白天找准蜂窝位置,当晚上的时候,傈僳族男青年就打着火把在树林里把蜂窝割下来带回家养,等到蜂成熟的时候,把蜂用夹子夹住,让它把毒射在瓶子里,等到所有的蜂取毒之后。接着把蜂毒倒进锅里熬,熬10到20分钟后,把它盛入坛里密封好,等它凝固成硬块,因为蜂毒里有各种各样的花粉,所以蜂毒对神经系统有明显的药理作用,蜂毒中的多肽及磷脂酶A2等具有明显亲神经特性。蜂毒对神经系统产生抗胆碱活性,神经节产生阻滞作用。蜂毒具有明显的中枢性烟碱型胆碱阻滞性能,先引起皮层下部兴奋,后转为皮层和皮层下结构广泛抑制。蜂毒的抗胆碱作用,不公可抑制中枢神经和植物神经系统,还能抑制周围神经系统冲动传导。
蜂毒镇痛效果明显,尤其对慢性疼痛作用最佳,蜂毒可以通过血脑屏障,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扩大痛阈,降低疼痛的敏感性,治疗剂量具有明显的镇静和镇痛作用,蜂毒对神经官能症、偏头痛、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等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蜂毒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用来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历史悠久,蜂毒中多肽类等多种有效成分有抗炎作用。可直接抵制炎症,其抗炎作用比同样剂量的氢化可的权强100倍,同时蜂毒刺激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