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项目 盐边笮山锅庄

盐边笮山锅庄

 

分布区域:

该项目分布在盐边县境内。盐边县东与米易县、凉山州会理县交界,南与仁和区、东区相连,西与云南省华坪县、宁蒗县接壤,北与凉山州盐源县毗邻,境内成昆铁路、攀西高速公路过境,二滩水电站建于县境,距攀枝花市区37公里,距省会成都700余公里。

项目公布:2010年9月被攀枝花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攀办函【2010】190号)。

2014年6月23日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川府函【2014】114号)

传承人:其代表性传承人是吴友武,男,汉族,1955年生;沙陇,男,彝族,1973年生。

产生的年代:

盐边县少数民族“会说话就会唱歌、能走路就能跳舞”,传统音乐舞蹈与他们同生同长,通过他们的先民在历史长河中口授身教代代传承至今,最早多在房内火塘边或围绕篝火唱歌跳舞而得“锅庄”其名。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锅庄又直接受到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经济、生活、生产、环境、习俗诸多方面的熏染与培育,形成了各具本民族特色的传统音乐、传统舞蹈,并在“婚、丧、嫁、娶”、修房造屋、节日活动、庆祝丰收和贵宾来临时载歌载舞。没有文字的盐边傈僳族、苗族、纳西族、傣族均以上辈人言传身教,将其一代一代传承下来,在保留和创新的基础上有所发展。

基本内容:

“笮山锅庄”是盐边少数民族同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从民间传统音乐舞蹈中提炼汇集而成,保留其原汁原味,在保护本民族音乐舞蹈的基础之上,个别舞蹈动作和音乐进行了艺术加工。“笮山锅庄”汇编了彝族、苗族、傈僳族、摩梭人、傣族的传统锅庄、打跳舞、丰收舞、拍手舞、迎客舞等传统音乐舞蹈,共十一段:第一段划手,第二段刨脚,第三段祈祷,第四段颤跳,第五段纺纱,第六段韵步,第七段绞脚,第八段跨步,第九段摆手,第十段对脚,第十一段摇胯。舞蹈动作均为少数民族生产劳动和生活中的习惯动作,如傈僳族挖生地,七脚不落地,苗族纺纱编织,彝族打跳,摩梭人迎送客人等。舞曲选用了彝族“更春中,打跳,庆丰收”等5首锅庄曲,仡佬族“阿咪诺、对脚”2首锅庄曲,苗族“鸡公打架、平脚、一根竹砍三刀”3首锅庄曲和芦笙曲,纳西族“拍手歌”舞蹈曲,旋律优美,具有本民族鲜明的传统音乐特色。

基本特征:

“笮山锅庄”是一种群众集体圆圈舞,适合不同的场地,常见于盐边广大农村大门口、院坝中、广场、火塘边、打麦场上。跳时用竹笛、葫芦笙、芦笙、马步等民间乐器伴奏,在婚、丧、嫁、娶、节日活动、庆祝丰收、喜迎宾客中表演,大家拉手成圈,臂连着臂,跟随舞曲热情欢快起舞,称为“圆的歌舞、圆的文化、圆的历史”。大家让身体在大自然中舒展,让思绪在舞曲中飞扬,让身体在舞步中锻炼。

“笮山锅庄”具有丰厚的历史积淀,内涵博大精深,形态多姿多彩,是个性、力量与美的完美结合,地域特色浓郁,也是青年男女传情,路人、朋友友谊交际的纽带和桥梁。以其传统歌舞样式在盐边民间传承了千百年,早已被世人所共享共认知,为盐边少数民族共有的、独特的原汁原味的本土文化。

 

吴友武

其代表性传承人是吴友武,男,汉族,1955年生;沙陇,男,彝族,1973年生。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