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项目 傈僳族薅秧舞

产生的年代:

 

米易县新山乡傈僳族是一个历史悠久、勤劳勇敢、淳朴善良、能歌善舞,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民族。米易县新山傈僳族大多于明、清时期从云南丽江地区迁入,自称“傈僳扒”、“山傈僳”、“花傈僳”,聚居于此的傈僳族,世代传承者傈僳族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其历史、建筑、音乐、歌舞、宗教、饮食、民俗等地方民族文化传承至今,基本保留完整,特别是新山傈僳族民间舞蹈保留完整且蕴涵丰富。新山傈僳族人在农闲休息、喜事节庆之时,都会穿上盛装,带上心爱的葫芦笙,在族人领袖的组织下,男女老少聚集在一起,欢快的跳着各种舞蹈。“薅秧舞”就是新山傈僳族民间舞蹈的其中一种,自明、清时期从云南丽江地区迁入就存在并世代传承。

 

分布区域:

 

米易县新山傈僳族乡位于米易县与凉山会理县交界地带,方圆面积78.7平方公里,地处横断山脉龙肘山东南部海拔1800-3300的山地区域,因海拔的升高而由暖至寒,形成了“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境内山高谷深,地域奇特,森林密布,景观连续,尤以“千层梯田”、“万亩杜鹃花海”为特色。该区可进入性较好,至214省道18公里,至米易县城28公里,交通条件比较便利。新山傈僳族乡位于米易横断山脉龙肘山半山腰,有2个社区(坪山社区、中山社区),2个行政村(新山村、高隆村),总人口7090人。

 

基本内容:

 

“傈僳族薅秧舞”是傈僳族于明、清时期从云南丽江地区迁入就已存在,“傈僳族薅秧舞”是指傈僳族人们在劳动生活中自创自演,  把一些特具代表性的动作提取出来再加上舞蹈的元素,表现一个民族或地区的文化传统、生活习俗及人们精神风貌的群众性舞蹈活动。新山傈僳族民间舞蹈的动作取材于生产劳动、狩猎活动等社会生活内容。新山傈僳族民间舞蹈大致有三种类型:一是模仿动物行动的舞蹈,趣味幽默诙谐;二是源于生产生活的舞蹈,赋予艺术的韵味,表演活泼多变,热情奔放;三是表现战斗的舞蹈,表现勇猛无畏的精神。“傈僳族薅秧舞”就属于源于生产生活的舞蹈。新山傈僳族人在农闲休息、喜事节庆之时,都会穿上盛装,带上心爱的葫芦笙,在族人领袖的组织下,男女老少聚集在一起,欢快的跳着各种舞蹈“薅秧舞”就是其中的一种。

 

基本特征:

 

新山“傈僳族薅秧舞”矫健有力,生动活泼、节奏明快、变化多端,一般在一支或数支葫芦笙的伴奏下欢快起舞,也有无伴奏的舞蹈,依靠相互碰脚跟的撞击来掌握节奏,舞蹈队形或围成圆圈、或排成排、或跟随葫芦笙吹奏者随意变换队形,他们的舞蹈下肢动作变幻多端,臂上的动作也较多。

 

基本价值:

 

“傈僳薅秧舞”主要流传于米易县新山乡傈僳族一带,具有傈僳族豪放、热情之韵味,为傈僳族所特有,并世代相传。它为我们进行历史学、民族学、民俗学、民族民间舞学、美学等的研究,具有很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名录级别:

 

该项目已被米易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米易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傈僳族薅秧舞

米易县新山乡傈僳族传统舞蹈“薅秧舞”代表性传承人谷建琼:女,傈僳族,19944月出生,米易县新山傈僳族乡新山村二社村民。

传承谱系为家传,第一代传承人李金树(奶奶),第二代传承人贺树美(母亲),谷建琼为第三代代表性传承人,代表性传承人级别为县级。

 

谷建琼从小就心灵手巧、能歌善舞,从小就有这方面的天赋。傈僳族“薅秧舞”就是谷建琼最擅长的舞蹈之一,她不仅舞跳得好而且也是传统手工艺“织布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

 

谷建琼从小就在母亲贺树美的耐心教授和培养下,天生丽质的她把“薅秧舞”的各种技巧动作都一一领会了,并能自如的演绎每一个动作,傈僳族“薅秧舞”大多是臂膀和脚上的动作,节奏是由慢到快或是由快到慢,情绪起伏感较大,所以一般没有经过多年的练习和感悟的人,跳这个舞情绪的宣泄就很难发挥得那么淋漓精致。但是谷建琼从小就开始学这种舞蹈,跳起来真可谓姿态万千,扮相优美、舞步娴熟。

 

谷建琼不论在农闲还是逢年过节都会带领村民们一起跳“薅秧舞”,在跳的过程中谷建琼还耐心的纠正和教他们,他们用美妙的歌声,轻快的舞步诠释了他们的特色文化,也把傈僳族传统舞蹈“薅秧舞”发扬光大、世代相传。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