傈僳族是一个历史悠久、勤劳勇敢、淳朴善良、能歌善舞,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民族。米易县新山乡傈僳族大多于明、清时期从云南丽江地区迁入,自称“傈僳扒”、“山傈僳”、“花傈僳”,米易县新山傈僳族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向大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傈僳族同胞创造了大量富于民族特色和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音乐舞蹈。
傈僳族舞蹈的动作取材于生产劳动、狩猎活动等社会生活内容。傈僳族舞蹈大致有三种类型:一是模仿动物行动的舞蹈,趣味幽默诙谐;二是源于生产生活的舞蹈,赋予艺术的韵味,表演活泼多变,热情奔放;三是表现战斗的舞蹈,表现勇猛无畏的精神。具有代表性的新山傈僳族舞蹈“斑鸠吃水”,就是新山傈僳族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通过仔细的观察,摩仿深山之中的一种飞鸟--斑鸠,成群结队的从树林中飞出,来到小溪畔吃水嘻戏的热闹场景而编排的优美动人舞蹈。
族人在跳“斑鸠吃水”时,摩仿着斑鸠鸟吃水、围猎斑鸠的各种动作尽情的手舞足蹈,由葫芦笙手领舞,在葫芦笙悠扬的曲调中不断的变换着队形,表达着他们对自由、美好、幸福生活的热爱。结伴跳舞有一定规矩,如兄妹和姐弟不能排在一起,辈分不同的男女不能紧挨,凡关系不合规定者中间一定要插入两男和两女隔开,表兄弟姐妹可以随意结队,人们利用这种机会尽情狂欢,青年们则可通过跳舞谈情说爱。
所在区域及其地理环境
米易新山傈僳族乡位于攀西横断山脉东南部龙肘山以西,居住的傈僳族是此地历史较久,人数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大多于明、清时期从云南丽江地区迁入,自称“傈僳扒”、“山傈僳”、“花傈僳”。
新山傈僳族乡海拔约3000米,距县城26公里,满山树林郁郁葱葱,林里活跃着多种野生动物,让人感触到大自然最美妙的和谐,这里四季如春,气候宜人,空气纯净清新,是天然的大氧吧。勤劳的新山傈僳族人在这里依山开垦出层层梯田种植水稻、小麦,在山地上种植玉米、土豆、萝卜、青菜、南瓜等农作物,近几年来,在县、乡两级政府的帮扶支持下,发展经济农作物,有计划、有规模的种植上了烟叶、核桃,日子过得还不是很富裕,但始终幸福、乐观的生活着,他们世代传承着族人的信仰和独特的文化。
历史渊源
在一只老斑鸠的带领之下,一群斑鸠鸟从树林中飞出,它们在蓝天白云下自由的飞翔,飞行中展开自己的翅膀,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时而盘旋,时而俯冲,向着目的地飞去。这群美丽的斑鸠鸟飞到了一条小溪畔,尽情的开怀畅饮着甘甜的溪水,时而抬起头来仰望天空,时而把嘴伸到水中吸水,时而亮开翅膀拍打水面,时而收起双翅钻入水中,它们互相嘻戏追逐,在溪水中跑跑跳跳,无拘无束。爱好跳舞的人,就将斑鸠吃水嬉戏、围猎斑鸠情景编排成了舞蹈,即形成了新山傈僳族舞蹈“斑鸠吃水”又名“赶斑鸠”,寓意族人积极乐观、团结协作的精神。
基本内容
新山傈僳族舞蹈“斑鸠吃水”又名“赶斑鸠”,就是取材于斑鸠吃水嬉戏、围猎斑鸠情景,斑鸠吃水嬉戏和围猎斑鸠的过程便形成了傈僳族舞蹈“斑鸠吃水”。族人在跳“斑鸠吃水”时,由葫芦笙手领舞,在葫芦笙悠扬的曲调中不断的变换着队形,表达着他们对自由、美好、幸福生活的热爱。结伴跳舞有一定规矩,如兄妹和姐弟不能排在一起,辈分不同的男女不能紧挨,凡关系不合规定者中间一定要插入两男和两女隔开,表兄弟姐妹可以随意结队。
相关制品及其作品
新山傈僳族舞蹈“斑鸠吃水”载入1999年出版的《米易县志》第二十八篇“文化”第四章“文艺、文物、旅游景点”第二节“传统舞蹈、乐器”。
传承谱系
贺宗一、男、傈僳族、1932.2月出生
贺树才、男、傈僳族、1960.5月出生
贺草长、男、傈僳族、1976.6月出生
代表性传承人
贺草长,男,傈僳族、1976.6月出生,居住新山傈僳族乡新山村。
主要特征
由吹葫芦笙者领队,模仿斑鸠吃水、嬉戏、围猎斑鸠的动作,采取勾脚、跌脚、反手、甩手等动作,伴随葫芦笙曲调的节拍,欢快的舞蹈。结伴跳舞有一定规矩,如兄妹和姐弟不能排在一起,辈分不同的男女不能紧挨,凡关系不合规定者中间一定要插入两男和两女隔开,表兄弟姐妹可以随意结队。人们利用这种机会尽情狂欢,青年们则可通过跳舞谈情说爱。
重要价值
新山傈僳族舞蹈“斑鸠吃水”取材于斑鸠吃水嬉戏、围猎斑鸠的情景,在葫芦笙悠扬的曲调中不断的变换着队形,表达着他们对自由、美好、幸福生活的热爱,体现族人积极乐观、团结协作的精神。
新山傈僳族舞蹈“斑鸠吃水”对研究新山傈僳族传统音乐、舞蹈有着重要的价值,具有较强的保护、传承价值。
濒危状况
近年来,各类音乐舞蹈层出不穷,新一代的新山傈僳族人受到当代音乐舞蹈的影响,加之忙于种植核桃、烤烟、外出打工等经济的发展,聚在一起跳舞的时间少了,会跳本民族的舞蹈的人也越来越少了,加大保护力度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