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署达红彝打跳舞
分布区域:该项目流传于攀枝花市东区银江镇阿署达彝族村及周边地区。阿署达村原属云南省楚雄州永仁县仁和区所辖,1963年划归四川攀枝花市。该村位于渡金线城乡结合部,总人口1200人,其中彝族1050人,占总人口的88%左右,该村头顶攀枝花飞机场,左边是倮果、金江,右边是密地、炳草岗,面向瓜子坪,横看兰尖矿,远眺大黑山,金沙江和渡金公路绕膝而过。由密地桥南尾矿坝上行约五公里,距市中心炳草岗不到十公里,距东区不到二十公里,是名符其实的城市中的古老彝寨。
项目公布:2008年6月被攀枝花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攀办函【2008】119号),2008年6月14日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2009年7月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为第二批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川府函【2009】148号)
传承人:其代表性传承人是鲍有智,男,彝族,1943年1月出生,被公布为市级第一批代表性传承人。
产生的年代:
据传阿署达村先祖为明朝重臣,洪武开滇时来到云南,后因犯事被充军到现在的阿署达片区打猎为生,散居于金沙江沿岸阿署达鱼塘、密地、倮果、五道河、沙坝等地。阿署达彝族打跳舞与金沙江两岸各族的“锅庄”既同源而又独具风格,流传有序,已有三、四百年历史。
基本内容:
攀枝花市东区银江镇阿署达彝族村,是金沙江畔一颗闪亮的明珠。古老的山寨三面环山,一面临水,自然风光优美,民间传说神奇,民族风情浓郁,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民俗文化。
阿署达打跳舞,是山寨流传久远,别具一格的彝族舞蹈,与金沙江两岸各族的“锅庄”既同源而又独具风格。它的曲调多样,音乐形象鲜明,时而钢劲有力,时而舒缓深情,具有突出的民族音乐个性;它的舞步变换复杂,分三脚、四脚、五脚以至九脚,同时辅以勾、踢、盘、跳、踏等,动作舒展有力、粗犷大方。原有曲调上百曲,由于历史变迁,现尚存能吹能跳的曲调仅40余种。该曲调内容丰富多样,音乐形象鲜明,独具民族音乐个性,它舞步变换复杂、独具特色、动作舒展有力,粗犷大方,体现了彝族同胞热情、奔放的性格和对生活的热爱。
一根竹子砍三刀调:舞步优美,动作辅以甩手、跺脚、转体等,该调带着心中的热情和向往欢快地表达每一个节奏。
四脚儿刨土调:舞步变换复杂,分三脚、四脚、动作有刨土、盘脚等,表达出面对耕种的土地的热爱和劳动丰收的憧憬欢欣。
蚕豆芽调:舞步变换简单,四步一撩脚,左右交替做,表达出彝家人欢快大方、热爱生活的性情。
马调:舞步轻盈,左手、身体、胯自然摆动,同时辅以踏脚等动作,该调仿效马帮的节奏和行列,表达出马帮人的欢畅、悠闲的心情。
兔儿拜年调:舞步变换复杂。身体、胯前后摆支,表达出彝家人对吉祥之兔的崇拜和对兔带来吉祥的感谢。
甩手调:它的舞步变换优美,同时动作辅以跑跳步、左右转体拍手等,步调整齐,越跳越喜,越跳越欢,尽情表达心中的欢乐。
黄鹰闪翅调:舞步是以跳跳步为主,同时辅以手上晃动动作,动作优美,手的动作象黄鹰在天空振翅,脚的动作不停地跳踏欲飞。
阿署达打跳音乐联奏:(由四个舞曲组合而成,其中有和脚调、小情歌调、架阁调、撵麂子调,它的舞步变换复杂,同时辅以勾、踢、盘、跳、踏等,动作舒展有力,粗犷大方,时间:4分钟)。
基本特征:
阿署达彝族打跳舞,是山寨流传久远,别具一格的彝族舞蹈。与金沙江两岸各族的“锅庄”既同源又独具风格。它的曲调多样,音乐形象鲜明,时而刚劲有力,时而舒缓深情,具有突出的民族音乐个性;它的舞蹈变换复杂,分三脚、四脚、五脚以至九脚,同时辅以勾、踢、盘、跳、踏等,动作舒展有力、粗犷大方。体现了山寨彝族同胞热情、爽朗、奔放的性格特征。
基本价值:
该舞蹈系金沙江两岸各民族“锅庄”舞蹈的重要一支,流传有序,自成体系,是研究大、小凉山民族舞蹈渊源及发展的重要素材,是西南少数民族文化构成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攀枝花地区金沙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文化研究遗产和珍宝。对其进行传承和保护,对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