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项目 傈僳族织布技艺

米易县新山傈僳族乡大多傈僳族都穿着自织自制的麻布衣服,在新山傈僳族同胞的心目中,一个妇女不会织布就像一个男子不会用弩狩猎一样,其社会地位是低下的,不会纺织的女人不但“不值价”,而且出嫁都很难,相反,一个姑娘其纺织技术精湛,这不但使做父母的教女有方而荣耀,而且还可以向夫家索取更高的聘礼。所以新山傈僳族妇女不论是外出还是在家,都是手不离麻,甚至边走边捻麻线绕麻线团。

 

新山傈僳族的纺织包括生产——加工——制作三道工序,均是使用傈僳族自制的工具纯手工完成。

 

新山傈僳族织布的原料主要是种植的火麻和野生的活麻两种。活麻一般在十月间砍倒修整枝、晒干后浸水数天,即可将皮剥下来,活麻的纤维比火麻粗长,且韧性也很强,一般将其制成绳、腰带、绑腿、挎包等。火麻和活麻的加工方法大致相同,一般都要经过撕、搓、揉,再用灶灰水煮及漂洗几道工序,再用纺车纺成线,把纺成的线在工字形的架上,绕成X字形活扣,绕满一团取一团,最后将麻线放人灶灰水中进行熬煮,经漂洗后就成为白线。也有把白线染成黑线的,黑白两色搭配织出的布更加好看诱人。

 

   新山傈僳族的纺车一般由纺车扁担、纺车轮轴、纺车扁担弦及转动纺绽弦、摇手柄组成。傈僳族妇女一只手高举套有麻线的纺线杆,一只手摇动纺车摇手柄,随着纺车摇动,转动纺绽,发出十分悦耳动听的响声,使麻搓捻成线,一次捻一枚,特别手巧的妇女,一天能捻100枚。

 

新山傈僳族织布机构造简单,主要由织布架、织筘、分线器、脚踏板组成。两块脚踏板用绳系悬在木棍上,随着脚踏板的踩踏,将经线一上一下,上下分裂开口,来回穿梭纬线,用竹筘紧压经线。织布时,把经线绕在一根小木棍上并拴在织布机的两根木桩上。织布人正对织布机而坐,然后脚踏木板,手持线团或梭子,双手飞速地在经线开口中来回传递,每传递一次,配合脚踏板往后按一次竹筘,压紧纬线,如此不停地飞速作业,织出的布密实耐用。由于织布工序繁多,工具简陋,因而每个家庭的妇女,每年所能织成的布,一般仅供家人自用。

 

 

 

所在区域及其地理环境

 

米易新山傈僳族乡海拔约3000米,位于攀西横断山脉东南部龙肘山以西,距县城26公里,这里满山树林郁郁葱葱,林里活跃着多种野生动物,美丽的野花到处竞相绽放,着实感触到大自然的美妙与和谐,这里四季如春,气候宜人,空气纯净清新,是天然的大氧吧。

 

新山傈僳族乡居住的傈僳族是此地历史悠久,人数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大多于明、清时期从云南丽江地区迁入,勤劳的新山傈僳族人在这里依山开垦出层层梯田种植水稻、小麦,在山地上种植玉米、土豆、萝卜、青菜、南瓜等农作物,新山傈僳族同胞还善于种麻,几乎家家户户都种麻,麻成熟后,加工制作成麻布,再缝制成衣服,新山傈僳族人大多都穿自织自制的麻布衣服,并一代一代将族人的织布技艺传承下去。

 

 

 

历史渊源

 

在新山傈僳族同胞的心目中,一个妇女不会织布就像一个男子不会用弩狩猎一样,其社会地位是低下的。不会纺织的女人不但“不值价”,而且出嫁都很难,相反,一个姑娘其纺织技术精湛,这不但使做父母的教女有方而荣耀,而且还可以向夫家索取更高的聘礼。所以傈僳族妇女不论是外出还是在家,都是手不离麻,甚至边走边捻麻线绕麻线团。

 

 

 

基本内容

 

新山傈僳族的纺织包括生产——加工——制作三道工序,均是使用傈僳族自制的工具纯手工完成。

 

织布的原料主要是种植的火麻和野生的活麻两种。经过撕、搓、揉,再用灶灰水煮及漂洗几道工序,再用纺车纺成线,将麻线放人灶灰水中进行熬煮,经漂洗后就成为白线。

 

纺车一般由纺车扁担、纺车轮轴、纺车扁担弦及转动纺绽弦、摇手柄组成。傈僳族妇女一只手高举套有麻线的纺线杆,一只手摇动纺车摇手柄,随着纺车摇动,转动纺绽,发出十分悦耳动听的响声,使麻搓捻成线,一次捻一枚,织布机构造简单,主要由织布架、织筘、分线器、脚踏板组成。织布人正对织布机而坐,然后脚踏木板,手持线团或梭子,双手飞速地在经线开口中来回传递,每传递一次,配合脚踏板往后按一次竹筘,压紧纬线,如此不停地飞速作业,织出的布密实耐用。

 

相关制品及其作品

 

新山傈僳族人将麻布制作成各种服饰及居家物品:麻布衣服、裙子、裤子、筒包、被面、床单、围腰等并配上五颜六色、形状各异的图案及花边。

 

 

 

传承谱系

 

李金树、女、傈僳族、1940.8月出生

 

贺树美、女、傈僳族、1973.11月出生

 

谷建琼、女、傈僳族、1994.4月出生

 

 

 

代表性传承人

 

谷建琼、女、傈僳族、1994.4月出生、居住新山傈僳族乡新山村。

 

 

 

主要特征

 

新山傈僳族同胞整个织布流程:生产-加工-制作全部都由自己完成,包括放车、织布机都是自己制作。自己种植原材料,将原材料加工成熟麻,并将熟麻用纺车加工成麻线,再将麻线用织布机织成布,最后再进行染色,还可将麻线先进行染色作为纬线织成有横纹的麻布。

 

 

 

重要价值

 

新山傈僳族织布技艺反映出新山傈僳族勤劳、智慧、心灵手巧、热爱生活等优秀品质。新山傈僳族织布技艺对研究新山傈僳族古老的传统技艺有着重要的价值,具有较强的保护、传承价值。

 

 

 

濒危状况

 

受现代文明时尚的影响,新一辈新山傈僳人融入现代流行服饰的潮流,受到服饰更多面料、颜色、款式选择的诱惑,觉得自己纺织的麻布从质感、颜色上都不是很满意了,而且自己织布工序繁多,织布速度缓慢,不是很愿意自己织布做服饰了,会纺织的妇女也在逐年递减,因此必须加大保护力度。

米易县新山傈僳族“织布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小传

米易县新山傈僳族“织布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小传

米易县新山乡傈僳族“织布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谷建琼:女,傈僳族,1994年4月出生,米易县新山傈僳族乡新山村二社村民。

传承谱系为家传,第一代传承人李金树(奶奶),第二代传承人贺树美(母亲),谷建琼为第三代代表性传承人,代表性传承人级别为市级。

种麻织布是新山傈僳族妇女的传统工艺,新山傈僳族妇女个个都是种麻织布的能手,每个新山傈僳族女孩在出嫁前都要自己准备一套麻布嫁衣,姑娘的嫁妆里如果没有麻布衣服就会被人瞧不起。所以谷建琼也不例外,从小跟着奶奶一起学织布,心灵手巧的她学会了织布方法,还学会了不用工具徒手织布的方法。纺织作为傈僳族妇女的传统工艺,谷建琼从七、八岁就开始学绩麻,麻皮随身携带,全家围坐烤火、劳动休息、背着筐子走路双手总是绩麻不停。平常空闲时谷建琼就和大家一起讨论纺织的技巧、图案等,制作成各种服饰及居家物品有:麻布衣服、裙子、裤子、筒包、被面、床单、围腰等并配上五颜六色、形状各异的图案及花边。

谷建琼也很清楚的了解新山傈僳族织布由来的历史渊源:米易县新山乡傈僳族大多于明清时期从云南丽江地区迁入,勤劳的傈僳族人在这里依山开垦出层层梯田种植水稻,在山地上种植玉米和土豆,傈僳族同胞还善于种麻,他们都穿自织自制的麻布衣服,过着丰衣足食的生活。在傈僳族同胞的心目中,一个妇女不会织布就像一个男子不会用弩狩猎一样,其社会地位是低下的。不会纺织的女人不但“不值价”,而且出嫁都很难,相反,一个姑娘其纺织技术精湛,这不但使做父母的教女有方而荣耀,而且还可以向夫家索取更高的聘礼。所以傈僳族妇女不论是外出还是在家,都是手不离麻,甚至边走边捻麻线绕麻线团。

谷建琼更是深刻的记得关于傈僳族纺麻织布来源的一个美丽的传说:远古时代,有一年天气大旱,河水干枯,庄稼枯焦,饥饿夺去了无数人的生命,有一对都失去双亲的傈僳族青年男女,带着仅有的一把长打、两升米和一只大公鸡,跋山涉水去寻找能生存的土地,最后受到米斯神的指点,在山清水秀的地方安了家。男的撵山狩猎,女的管理家务,尽管两人勤劳耕作,但生活仍然十分艰苦。男青年所穿的简陋兽皮衣服已经无法御寒蔽体了,姑娘看在眼里,疼在心头,于是决心要给小伙子织一套合体的衣服,她历尽艰辛,终于找到了苴麻,之后便不停地撕麻、煮麻、漂洗捻线,不知经过多少日日夜夜,终于织成一件横纹麻布长衫,当她把衣服披到小伙子身上的时候,小伙子拿出一个漂亮的“欧透”(一种民族头饰)戴到姑娘头上,原来在姑娘给小伙子织布缝衣时,风把姑娘的头发吹到眼睛里,使姑娘的眼睛不断流泪,看到这种情况小伙子用姑娘搓出的麻线把贝壳和果核串起来做成了挽头发的包头巾。米斯神被他们的勤劳智慧和恩爱所感动,当年,风调雨顺,他们的辛勤劳动获得了丰收,这对青年男女也过上了幸福快乐的日子。而以后傈僳族男女谈恋爱也留下了个传统:姑娘一定要为心上人做一件麻布衣裳,小伙子也要送姑娘一顶美丽的“欧透”,这个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谷建琼从小就受环境和家人的熏陶,知道纺织是傈僳族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生产工艺,也清楚的记得其制作流程:将火麻加工成麻布其中有种、割、晒、淋、泡、理、漂、绕、纺织等20多道加工环节。傈僳族传统麻布的制作,从种麻收麻到理麻绩麻,到最后织成麻布,每一道工序都是靠她们勤劳的双手亲自来完成的。古老的傈僳族每到傈僳族自然历的“烧山月”,在清理整顿好的荒山上播下麻种,到了“收获月”选择开白花不会结籽的麻杆收割下来备用。从麻杆变成麻线要经过泡水、撕皮、绩麻、煮麻、漂洗等过程,绩线是把撕下来的麻杆皮用手分成细线后捻成长线,用草木灰水煮麻是为了褪去原来的土黄色,使麻线显得洁白美观,最后为了使纺好的线更柔软,更好纺织,妇女们会用羊油反复搓揉漂洗晒干。由于在绩麻的过程中要用牙齿来辅助手,所以长期从事绩麻的妇女的门牙脱落得很早,据传麻线和牙齿是一对不共戴天的仇人,因此傈僳族小孩在换牙时也专门用麻线来拔,认为用麻线来拔牙快,可以减少痛苦。

傈僳族传统的织布方法是用土织布机来编织,这种织布机操作起来简单方便,用这种织布机可以织出单层和双层的布料,也可以织出带斜方格的图案、带花边的腰带,但麻布一般采用单层且不带图案的织法。在织布前先要放好线,放线方法的不同可以决定布料的单双层和长度宽度,一般每匹布要拉十多抱(成年人两手向身体两测平举的长度为一抱)长,宽度可以放一百多股线。傈僳族妇女放线有很多讲究:放线时不允许外人、现任围观;忌讳当天家里来客人;任何人不可以从拉好线上的跨过;拉完线后要把竹签钉过的洞眼填好,传说如果填不好,拉线者去世时不能够瞑目。

谷建琼操作起傈僳族土织布机是那样的娴熟,织布时,坐在机子前用脚踩动脚下的竹板,竹板会带动机子一上一下把穿好的线平均地分成整整齐齐的两份,这时谷建琼就把线放到中间然后再踩一下竹板就算织好了一道,此时只要放入的是不同颜色的线就可以织出带花纹的布匹了,为了使放好的线更紧傈僳族妇女用竹片或光滑的木片向放线的方向反复用力,有的家庭还配备了用几百根细竹片密密的像算盘一样的竹盘子,使用前也把拉好的线先一根根穿过去,每织一道线用它来加紧一次,用这种工具织出来的麻布又美观又结实,而且省时省力。一般有经验的傈僳族妇女织一匹布只需要两三天的时间。

织成麻布后,妇女们会展开想象,在麻布上染上颜色,绣上花纹,做成像彩虹一样的腰带;纳千针引万线,做成像白云一样的白褶长裙;在上面绣上美丽的花草万物,做成傈僳人用不离身的花挎包。朴实善良的傈僳族妇女姐妹们在农闲时候聚在一起互相帮助,互相交流织布的手艺,不断对织布方法进行创新于改进。随着社会的发展,交通条件的改善,物资的交换比过去方便了许多,傈僳族妇女喜欢用外地购进的棉,涤纶等布料缝制衣裙;现在,妇女们的文化水平也有所提高,不仅学会了数数,而且也学会了与外地人做生意,更多心灵手巧的傈僳族妇女会把自己缝制的衣裙子卖给别人;学会吸收外来文化,对传统工艺进行加工改进,在花挎包的基础上制作绣有民族特色图案的时尚小提包、手机包等,虽然用麻布缝制全家衣裳的时代已经早已过去,傈僳族土麻布也渐渐退出了舞台,但这项传统手艺还流传在傈僳族村寨,很少傈僳族妇女喜欢用自制的羊毛线或买来的毛线织成腰带,大多傈僳族服饰还保持原有的风貌。

“不会理麻线不是好姑娘,不会纺线阿哥瞧不起。”习惯上,一个傈僳族姑娘会不会绩麻、织麻,织得好不好,关系着能否嫁个好男人。“不会织麻布阿哥无底穿,妹的手艺是阿哥的衣,不会织麻布受人指着羞,妹的勤劳是阿哥的面。”在物质极为缺乏的年代,居住在深山的新山傈僳族妇女就靠自己勤劳的双手,灵巧的手艺织出一匹又一匹美观大方的麻布来缝制一家老小的衣裳。现在,傈僳族姑娘的手艺不仅把心爱的阿哥打扮得体体面面,还把自己打扮得美丽大方:“织布绣花做腰带,祝婚祝寿穿扮美,穿扮美如金孔雀,手脚灵如金三弦。”

新山傈僳族织布技艺反映出新山傈僳族勤劳、智慧、心灵手巧、热爱生活等优秀品质。新山傈僳族织布技艺对研究新山傈僳族古老的传统技艺有着重要的价值,具有较强的保护、传承价值。受现代文明时尚的影响,新一辈新山傈僳人融入现代流行服饰的潮流,受到服饰更多面料、颜色、款式选择的诱惑,觉得自己纺织的麻布从质感、颜色上都不是很满意了,而且自己织布工序繁多,织布速度缓慢,不是很愿意自己织布做服饰了,会纺织的妇女也在逐年递减,谷建琼虽然较年轻,她在要求自己织布技艺不断进步的同时,采取多种方式吸引更多的比她更年轻的傈僳族姑娘学习织布技艺,目前,也有好几位年轻姑娘织布技艺相当的出色,她们都很有信心将新山傈僳族织布技艺世代传承下去。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