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级项目 傈僳族葫芦笙

傈僳族是一个历史悠久、勤劳勇敢、淳朴善良、能歌善舞,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民族,米易县新山乡傈僳族大多于明、清时期从云南丽江地区迁入,自称“傈僳扒”、“山傈僳”、“花傈僳”,米易县新山傈僳族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向大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傈僳族同胞创造了大量富于民族特色和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音乐舞蹈。

傈僳族葫芦笙是历史进程的产物之一,用葫芦笙吹奏出来的乐曲娓娓动听,新山傈僳族使用的葫芦笙均为五管,靠五根竹管组成,竹管的长短非常讲究,根据不同的间高可分为高音、次高音、中音三类,高音笙音色清脆、明亮,次高音笙音色明亮、圆融,中音笙音色柔和、甜美。傈僳族男子在不同的场合,都会拿着自己的心爱的葫芦笙吹奏不同的曲目,以表自己及族人的喜怒哀乐,葫芦笙音乐给贫瘠生活中的傈僳人以情感的宣泄和精神的寄托。

 

所在区域及其地理环境

 

新山傈僳族乡位于横断山脉东南部龙肘山以西,居住的傈僳族是此地历史较久,人数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大多于明、清时期从云南丽江地区迁入,勤劳的傈僳族人在这里依山开垦出层层梯田种植水稻,在山地上种植玉米和土豆,生活并不富裕,但始终幸福、乐观的生活着。他们世代传承着族人的信仰和独特的文化。

 

历史渊源

 

傈僳人喜欢葫芦笙,过去傈僳族男子几乎人人都有一把葫芦笙。每当布谷鸟叫的时候,他们会把心爱的葫芦笙挂在墙上,因为祖先说种庄稼的时候不能吹,吹了庄稼收成不好。待庄稼丰收,婚礼增多,于是葫芦笙声声在山寨里飘荡。傈僳族男人们高兴要吹,忧伤要吹,谈情说爱要吹,连哄孩子也要吹……

 

基本内容

 

葫芦笙吹奏出来的乐曲娓娓动听,乐曲风格即有欢快的、有抒情的、还有悲伤的。新山傈僳族使用的葫芦笙均为五管,靠五根竹管组成,竹管的长短非常讲究,根据不同的间高可分为高音、次高音、中音三类,高音笙音色清脆、明亮,次高音笙音色明亮、圆融,中音笙音色柔和、甜美。

 

相关制品及其作品

 

葫芦笙、葫芦笙乐曲

  

传承谱系

 

第一代:谷要一、男

第二代:李金禄、男、53

第三代:贺国银、男、27

 

代表性传承人

贺国银、男、27
 

主要特征

新山傈僳族使用的葫芦笙均为五管,葫芦笙吹奏出来的乐曲娓娓动听,乐曲风格即有欢快的、有抒情的、还有悲伤的。

 

重要价值

傈僳族男子在不同的场合,都会拿着自己的心爱的葫芦笙吹奏不同的曲目,以表自己及族人的喜怒哀乐,葫芦笙音乐给贫瘠生活中的傈僳人以情感的宣泄和精神的寄托。

 

濒危状况

随着傈僳族人对文化需求多样性的变化,吹葫芦笙的时候越来越少了,会吹、能吹葫芦笙的男人也越来越少了,加大保护力度迫在眉睫。

米易县新山乡傈僳族“葫芦笙”代表性传承人小传

 

米易县新山乡傈僳族“葫芦笙“代表性传承人贺国银,男,傈僳族,19799月出生,米易县新山傈僳族乡新山村八社村民。传承谱系为家传,第一代传承人谷要一(祖父),第二代传承人李金禄(舅爷),贺国银为新山傈僳族“葫芦笙”第三代代表性传承人,代表性传承人级别为市级。

 

祖父谷要一口授心传,舅爷李金禄严格培养,加上天资聪明,贺国银能唱、跳、吹相结合,相关作品《葫芦笙乐曲》、《傈僳山寨的花朵》、《接亲调》、《说理歌》等。在继承了老一辈优秀的傈僳族文化精华的同时,又将继承的民族文化传承给下一代,使新山傈僳族独特的民族文化代代相传而后继有人。在过年月、盖房月、花开月、鸟鸣月、烧山月、饥饿月、采集月、收获月、煮酒月、狩猎月、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婚丧嫁娶等,都能用手指或树叶、草叶、葫芦笙吹奏曲子,但是主要的乐器是葫芦笙。吹奏出的音乐婉转而悠扬,或高昂或低沉或欢喜或悲凄….来表达内心的情感起伏。05年新山乡的“三八”文艺活动中,贺国银以葫芦笙伴奏的“锅庄舞”获得了二等奖。

 

僳族葫芦笙是新山傈僳族历史进程的产物之一,为舞蹈的主要伴奏乐器。用葫芦笙吹奏出来的乐曲娓娓动听,新山傈僳族使用的葫芦笙均为五管,靠五根竹管组成,竹管的长短非常讲究,根据不同的间高可分为高音、次高音、中音三类,高音笙音色清脆、明亮,次高音笙音色明亮、圆融,中音笙音色柔和、甜美。乐曲风格即有欢快的、有抒情的、还有悲伤的。傈僳族男子在不同的场合,都会拿着自己的心爱的葫芦笙吹奏不同的曲目,以表自己及族人的喜怒哀乐,葫芦笙音乐给贫瘠生活中的傈僳人以情感的宣泄和精神的寄托。傈僳人喜欢葫芦笙,过去傈僳族男子几乎人人都有一把葫芦笙。每当布谷鸟叫的时候,他们会把心爱的葫芦笙挂在墙上,因为祖先说种庄稼的时候不能吹,吹了庄稼收成不好。待庄稼丰收,婚礼增多,于是葫芦笙声声在山寨里飘荡。傈僳族男人们高兴要吹,忧伤要吹,谈情说爱要吹,连哄孩子也要吹……葫芦笙是傈僳族最常用的一种民间乐器,可独奏、伴奏。最多可吹奏一百多首葫芦笙曲。其中最常见好听的要数《接新娘》、《过山调》、《芝子开》、《阿吃阿支左点》、《狗吃水》、《穿山甲打洞》、《编箩筐》、《老调子》等,尤以《山羊与毛羊打架》、《公鸡叫母鸡叫》两首最独特。傈僳老艺人中还流传着用鼻孔吹奏葫芦笙的绝技。葫芦笙与傈僳族舞蹈浑然一体,是“打跳”必不可少的伴奏乐器。当夜幕降临,月儿初升之时,一曲浑厚的葫芦笙曲,总会引来一群群傈僳族少男少女,他们随着音乐打跳、对歌,在歌舞中寻求欢乐,憧憬未来……。

 

贺国银在农闲时,别的年轻男女都玩去了,他却在认真钻演奏葫芦笙的技巧及怎样授艺带徒,通过贺国银的努力,自己演奏葫芦笙的技巧不断得到提高,还教会了很多年轻男人吹葫芦笙,研究出了成套的教授模式:左手拇指按第二管上孔,食指按第一管上孔,无名指按第三、四管上孔,右手食指按第五管上孔,拇指兼按笙斗下方各管底孔,吹吸皆可发音,葫芦笙管上按孔的发音,多用于吹奏旋律或奏出双音、三音或四音和音与和弦,所演奏的曲调,一般多是五声音阶,并可移调演奏,用手指在笙管底端管口上轻轻抹动,还可以奏出轻微而圆润的装饰性滑音,常用以 衬托旋律或奏出固定的节奏。

 

传统葫芦笙,音色各异。高音笙清脆明亮;中音笙圆润柔和;低音笙浑厚低沉。音域较窄, 实用音域为一个八度。常用于独奏、对奏或为歌舞伴奏,经常是边舞边奏,所奏乐曲,绝大部分是舞曲,有少数是用于节日和喜庆的乐曲, 但也都带有舞曲风格,一般都比较轻快活泼、节奏鲜明。贺国银随身携带着自己心爱的葫芦笙,走到哪里吹到哪里,带领着聚居在新山村的傈僳族人,每逢春节拜年、迎送宾客、尝新米、举行开秧门仪式、喜庆婚嫁或男女恋爱等场合,都要吹奏葫芦笙,所奏的乐曲也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经常边吹葫芦笙边跳起欢快的舞蹈,舞蹈时,男女青年手拉手、围成圆圈,从晚上一直跳到天明。传统乐曲有《迎亲调》、《送亲调》、《串姑娘调》、《过山调》、《放羊调》、《赶街调》、《过年调》、《摆饭调》、《打歌调》和《舞曲》等。

 

贺国银还经常给年轻一代的傈僳族人讲一个美丽的民间传说,增加年轻人对新山傈僳族葫芦笙来历的兴趣,更增加对学习演奏葫芦笙的兴趣,贺国银常给年轻人们讲的传说是这样的:很久很久以前,在龙肘山密林深处住着一户傈僳族人家,共有六口人,五个儿子陪伴着一位母亲相依为命、艰苦度日。母亲年岁已大,又失去丈夫,双目失明,好在五个儿子都已经长大成人,懂事了。五个儿子为了感谢母亲的养育之恩,不让母亲出门。每天,五个儿子早出晚归,终日劳作,用劳动的果实敬奉母亲。善良的母亲知道龙肘山有虎、豹、豺、狼等猛兽和毒蛇,在家里总是惦记着出门在外的孩子们,非常担心孩子们出啥事,每天都想早点看到孩子们平平安安地归来。有一天晚上,有两个孩子回家特别的晚,母亲把五个儿子叫到面前,跟他们讲述了关于他们父亲的故事:五个儿子的父亲勤劳勇敢,为了家里的女人和孩子们吃饱穿暖,总是早出晚归,有一夜通夜没有回家,母亲坐了一夜。第二天,母亲在深山老林里找到了五个儿子的父亲那件血迹斑斑的衣服,残骨。母亲知道儿子的父亲再也回不来了,一个人含辛茹苦地拉扯五个儿子,常常思念儿子的父亲,想起便不停地哭。五个儿子拉扯大了,母亲因为眼泪流得太多成了瞎子。现在母亲唯一的心愿就是希望每天能够看到五个儿子平平安安地早点回家。儿子们非常理解母亲的心愿,相互商量想办法。聪明的小儿子想出一个好办法,说给哥哥们听,哥哥们听了非常赞同。五个儿子分别去砍了五根长短不同、不同大小的竹管回来,各自亲手把竹管削得光溜溜的,给竹管钻上小孔,用手摸起来感觉很舒服。然后在一个掏空晾干的小葫芦瓜上钻五个小孔,把五根竹管装在葫芦瓜。五个儿子又一起去砍了一根比前面五根竹管稍长稍粗的竹管回来,在葫芦瓜上以五根竹管成直角的地方重新钻一个小孔,装上稍长稍粗的竹管递给母亲。稍长稍粗的竹管代表母亲,其余五根长短不一、粗细不一的竹管分别代表五个高矮不一、胖瘦不一的孩子,竹管上的小孔就像孩子们的鼻子、眼睛。这样,新山傈僳族的第一个葫芦笙就诞生了。母亲想念儿子的时候,就拿起五个儿子亲手做的葫芦笙,用手指轮流触摸五个儿子削过的五根竹管,就像触摸儿子们的鼻子、眼睛,就像触摸儿子们的脸蛋,就像触摸儿子们的心灵,母亲嘴里含着稍长稍粗的竹管,心里思念着五个儿子、呼唤着五个儿子,一腔热情、一腔热气发自肺腑喷涌而出。气流在葫芦中回旋后,分别从五根竹管里钻出去。长而粗的竹管发出的声音低沉深远,细而短的竹管发出的声音高昂清脆,让无论是在高山还是在低谷的儿子都能听到母亲的召唤,都能及时回到母亲的身边。那以后,每天太阳落坡的时候,母亲特别思念孩子们了,就吹葫芦笙发出不同的声音召唤儿子们回到身边。后来,新山傈僳族人又将葫芦笙的竹管数目、长短、粗细、孔眼进行合理搭配,变成了现在这样携带方便、美观实用、发出的声音抑扬顿挫的优秀民间乐器。

 

贺国银带领着新山傈僳族男子在不同的场合,都会拿着自己的心爱的葫芦笙吹奏不同的曲目,以表自己及族人的喜怒哀乐,葫芦笙音乐给贫瘠生活中的傈僳人以情感的宣泄和精神的寄托。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