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 目 简 介
大田镇位于攀花市南面,距市中心37公里,平均海拔1500米,214省道和即将建成的攀枝花与云南相连的攀田高速公路贯穿全境,并在政府驻地附近设有进出口,是连接攀枝花市与云南的主要商品集散地。幅员面积105平方公里,辖6个村35个村民小组1个社区居委会,人口8575人。大田镇是仁和区百里生态长廊的重要组成部分,镇内旅游资源有胜利水库、大田会议旧址、万亩石榴园和13万亩天然林基地旅游景点以及正待开发的宝兴山等旅游资源。
大田镇的“板凳龙”、“云南花灯”、“长龙”、“狮舞”都是传统文化节目,具有比较悠久的历史。各村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活动,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因势利导,组建了银鹿村的 “板凳龙”、“狮子舞”,班庄村的“长龙”,大田村的文艺队和居委会的“花灯”演出队。 其中,以板凳龙最具特色性和观赏性。板凳龙来自大田镇银鹿村,银鹿村位于攀枝花市仁和区大田镇的宝兴山脚下,幅员面积9.5平方公里,全村共有7个村民小组,有农户400余户,人口1600多人。银鹿村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尤其以“板凳龙”独具特色,在攀枝花市楚雄洲一带颇有名声。
板凳龙即把龙扎在板凳上,龙用竹子编成,蒙上彩色的布料(后为香烟锡纸折成),三人合舞一条板凳龙,前面两位是女士,后面一位则为男子,表演时,女士的阴柔之美和男士的刚阳之气合二为一,能尽显板凳龙的独特魅力。舞板凳龙主要是表现一种祝福,示意来年吉祥如意,风调雨顺。 阵容可大可小,两、三条板凳龙可以表演,大到几十、甚至上百条板凳龙更能表现出恢弘磅礴的气势。
板凳龙是清朝时期从元谋传过来的,传说在清朝同治年间,银鹿村住着一户赫姓夫妇,夫妇两年老无子,便到庙里求佛。由于山高路远,老夫妇走得十分困倦,到寺庙时,不由得说了一句:“终于走到了,把我的脚都走大了!”果然佛随人意,后喜得一子,却天生一双大脚,取名为赫友禄。由于脚大,人们都叫他赫大脚。赫大脚生性聪颖,特别喜欢唱歌。十来岁时,杨家地主便派他到元谋学艺,几年的时间,吹、拉、弹、唱门门精通,回村后成了银鹿村第一位文艺老师。在他的带领下,板凳龙队很快成立了。
解放后,板凳龙有发掘光大之势。“文革”时又被视为“四旧”,道具高挂墙上,有的被付之一炬,骨干队员还被批斗。1979年又开始盛行,节目曾多次参加区、市农村文艺表演,每年春节期间或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彝族火把节时,都要登台表演,为当地的群众的文化生活增添了不少喜庆色彩。近年来,深受各级政府重视,2003年,以400余人(有部份大田中学的学生参与)的阵容参加市四运会表演及飞机场开幕式表演,在连续三届的“中国攀西石榴节”期间,成为文艺主力。2005年到成都参加四川省农民健身展示大会获二等奖。
2005年8月,攀枝花市民宗局投入资金从服装、道具、音乐上重新制作、改编,组建了一支较高演艺水平的农村板凳龙演艺队伍,参加了在阿坝州举行的“四川省少数民族运动会”,并获得了全省少数民族文艺表演“一等奖”。2006年大田“板凳龙”又参加了仁和区“和谐之歌”、芒果节等许多重要的活动。
2007年,为了发扬继承大田“板凳龙”,突出体现大田镇三大特色之一,大田镇党委、政府把普及“板凳龙”工作放到了党委工作的首位。把板凳龙普及作为中小学体育必修课程,让下一代成长起来的大田人都会跳板凳龙、喜爱板凳龙。6个村都要组建至少30人的板凳龙表演队,通过近2个月的集中排练,中学、小学、6个村都有了自己的板凳龙表演队。目前,大田镇的板凳龙以它独具的艺术特色魅力,成为攀枝花市的一支奇葩。
今后,结合大田镇中厚的旅游资源,精心打造大田板凳龙,我镇的发展思路是:按照“打造品牌石榴、做亮特色集镇,建成生态乡镇,争创文化名镇”等四大发展战略抓好发展。即打造品牌石榴,增加农民收入;做亮人与自然的和谐;争创文化名镇,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抓住攀枝花市举办四川省首届冬季旅游发展大会的机遇。充分利用大田镇境内的宝兴山、大田会议旧址、胜利水库(攀枝花市体育中学皮划艇训练基地)、生态石榴长廊等已有的资源优势和以大田板凳龙为特色的文化优势,积极争取各方支持,加大包装力度,开发农业观光、生态旅游。在创农业旅游精品,建生态旅游之镇上下功夫,以青山、绿水、蓝天为主要内容的阳光旅游和以板凳龙为主的文化旅游,努力打造农业旅游的品牌。